免费注册 找回密码     

查看: 8933|回复: 0
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

《围龙屋里的故事》“三县长四将军”同出一屋

[复制链接]

6

主题

12

帖子

176

积分

见习会员

Rank: 2Rank: 2

跳转到指定楼层
1
发表于 2019/2/27 09:38 |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|倒序浏览 |阅读模式
“三县长四将军”同出一屋



  崇丰第,位于兴宁市石马镇新群村肖坊排。系在清光绪年间,由石马何氏十七世何鼎堂建造。坐南向北,为二堂三横围龙屋,分布面积1800平方米,建筑占地面积1474.9平方米。
“三县长四将军”同出一屋
  石马镇新群村肖坊排有一座围龙屋,叫崇丰第,居住的是何姓人,却为何称肖坊排呢?这里有一定的缘故。据说肖坊排这地方,原来是肖姓人在此居住,建起了一围围龙屋,后来石马何氏十七世何鼎堂迁至此地,买下了肖姓人的围屋,再加建合面杠房屋和斗门,便取名为崇丰第。

  此屋祖先何鼎堂向来崇文重教,把立德立志作为祖训,建起围龙屋后,便在大门贴上对联:“崇高在德,丰富诗文”,要求子孙谨记。100多年来沿用至今,激励着后裔立下崇高的品德,认真读书。他把子孙送到私塾学校去读书,后来又送到龙田镇一带去学习,开拓了后代的眼界,接受了进步的思想,走上为国为民奋斗的道路。何天炯、何天瀚东渡日本求学,加入了中国同盟会,成为民主革命的先驱。在他们的影响下,崇丰第有10多位学子外出读书,思想很活跃,立下大志,报国为民。他们奔赴广州求学,何绍康、何洵如、何安荣、何宝松、何宝安、何济雄、何耀新、何名邦、何远龄、何万龄10人成为黄埔军校毕业生,他们参加各种运动,跟随部队辗转南北,浴血奋战,带动不少青年参军参战,在多次战役中立下功勋,其中何宝松、何孟淳、何迺英、何天祥成为国民革命军的少将,何晓辉、何迺英、何皇龄成为民国政府的县长,因此崇丰第有“一屋三县长,四将军,十黄埔”之美誉。说起何宝松(1911.4.24——2003.2.21),大革命时期,就读于梅县东山中学,毕业于兴宁县县立中学,1929年春,考入广州国民革命军第十一军军官教导队学习,于1935年就读于黄埔军校,毕业后,历任国民革命军排、连、营、团长,独立旅副旅长,少将副师长、师长等职,曾参加了“一·二八”淞沪抗战、“八·一三”淞沪会战,粤北大会战,粤东汕头、广西等地的抗战,多次立功受奖。1949年1月在北平随傅作义起义,后其所属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独立师第二十四师,仍任师长,参加了解放广东的战斗。解放后,曾任珠江专区第一副专员,省民政厅副厅长,1980年当选为省人大常委会委员,1987年起当选为省政协第五、六届副主席。何孟淳(1916——1994年),24岁时由何天炯带到广州,原来在黄埔军校毕业,后考入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,两年后到日本东京就读日本中央大学,1935年后先后在张百川、李振、何宝松部任中校政治教官,1937年后任国民党广州行营政治部新闻处长(少将军衔)。解放后任广东省政府参事室参事。何迺英(1885——1953年),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后,参加辛亥革命,曾在北伐军总司令部任职,任孙中山大元帅府参谋,国民革命军第一师少将师长和广东省丰顺、南雄、英德、饶平、兴宁、吴川、广西合浦等县县长,直至解放前夕。何天祥(1900——1960年),曾任国民党少校军法处处长,广州北校场少将无线电电台台长。何晓辉年轻时跟随长兄何天炯一起参加民主革命运动,后来任郁南、信宜、江苏丹阳县县长。何皇龄是何天炯的次子,曾留学日本,回来后在国民党元老林森、张继平手下做秘书,才30多岁,人很精明,1937年被安排到海南儋县当县长。

  在这些人的影响下,该屋的许多青年冲出围龙闯荡世界,在各条战线奋力拼搏,成为杰出的人物。解放后,出了2名省级干部:何宝松成为广东省政协副主席,何忌成为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常委、秘书长;1名厅级干部:何新浩成为外经贸部欧洲司司长;何忌、何锦英成为中共十二大全国代表大会代表。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 (刘乐群、范远达搜集整理)
孙中山得力两助手
  石马镇新群村崇丰第,培育出一批热血青年,早年受过进步思潮的熏陶,立志报国,勇闯风雨,积极投身民主革命,作出不懈努力。何天炯(1877——1925年)成为中国民主革命先驱、同盟会创始人之一、爱国诗人,何天瀚(1874.12——1911.9年)成为同盟会领导核心成员。

  话说清末民初,清王朝腐败无能,外侵内犯,整个社会动荡不安,乡间常有盗匪出没,侵扰百姓,人心惶惶。居住在崇丰第的何慰堂,是个开通人士,目睹社会现状,忧思重重,立志掌握本领,为民解难,既读书又习武,他所拟对联为“半耕半读,立功立志。”后来成为武秀才,并言传身教,竭尽全力教育后代,让他们既学文又练武,树立崇高的志向。长子何天炯,赋性聪颖,胆识过人,童年时就读于本村私塾学校,空余时练习武艺,日渐娴熟,技艺超人。有一天晚上,有个盗贼窜进屋内,许多妇女胆战心惊,不知如何是好,时值十一、二岁的何天炯临危不惧,挺身而出,机智地大声呼喊:“抓贼啊!抓贼啊!”这一喊声,惊醒了在该屋干活的工人,大家急忙起床,奋勇擒贼,盗贼见状,仓皇逃走。

  何慰堂看到儿子的行动,心里很是高兴,决心让他到外面去长长见识。当听到龙田的贤经学名师罗斧月很有经验,曾培育出不少优秀学子,便把他和他的嫡堂兄何天瀚(字公博),一起送到龙田学堂读书。说起何天瀚,也是天资聪慧,其父亲何开秀虽是个普通农民,家道清贫,但极力勉励儿子好好读书,想法让儿子上学。兄弟两人来到龙田学堂学习,常常得到罗斧月的赞许,对他们的作文给予高度赞扬的批语。1899年何天瀚考取秀才。何天炯十二岁时便考取县试第一名(案首)。

  在龙田学习期间,兄弟俩拜嘉应州国学泰斗罗斧月为师并结识了一批进步人士,受到维新思想的熏陶,立志要为富民强国出力。何天炯认为新学更能寻求发展之路,便立志要到日本去求学。可是家境清贫,难于成行,幸得村中父老乡亲资助,他毅然剪掉发辫,于1903年秋离开穷乡僻壤的家园,远涉重洋来到日本东京,就读于东京明治大学,后来主攻社会科学,受进步思想影响,坚定为民主革命献身的信心。何天瀚为钻研学术,赴汕头岭东同文学堂深造,他认为救国必须从兴办学校发展教育着手。1904年他辞去同文学堂教师职务,与家乡人在兴宁创办“兴民学堂”,后又与家乡人创办“石马小学”。

  1905年春,何天炯从日本回乡探亲,向族人讲清救国道理,村中青年受到启发,跃跃欲试外出。当年秋,何天瀚与堂弟何铁群及村中共14位青年便跟随何天炯赴日留学。何天瀚进入东京早稻田大学攻读政治法律,并立志革命加入同盟会。

  甲午战争后,八国联军侵华,清王朝割地赔款,签订不平等条约。何天炯、何天瀚深感祖国亡国灭种的危机,满腔忧愤,何天炯以诗言志,写了不少爱国诗篇,痛骂清王朝和汉奸民贼。他接受了民主革命思想,认定非推翻清王朝不可,否则就无法救中国。他在日本寻求救国之路,广泛联系爱国人士、留学生和华侨,先后结识了孙中山、黄兴、胡汉民、廖仲恺等进步人士。1905年8月23日,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,何天炯、何天瀚一同入会,因何天炯在留学生中颇孚众望,得到会员的拥戴,被选为会计,何天瀚担任同盟会司法部判事,选为广东支部长,从此两人为民主革命作了大量工作。

  1907年,同盟会为了发展革命力量,何天瀚和一些会员回到广州,在“广府中学堂”、“两广方言学堂”为骨干教师,借以宣传革命,发展队伍,后来广州黄花岗起义失败,一些革命党人在“方言学堂”躲避,在他的掩护下脱险。

  何天炯加入同盟会后,救国情殷,忠心革命,积极协助孙中山,起领导骨干作用。1906年至1908年间,同盟会多次在国内组织的武装起义都告失败,同盟会内部组织松散,何天炯积极加强会员的联系,维持正常工作。

  1908年春,他协助黄兴组织以旅越华侨中的同盟会员为骨干的中华国民军南军,参加钦州起义,在广西上思一带转战40余日,屡败清军,后以弹尽援绝,退回越南。1911年3月,何天炯从日本秘密赶回香港,参与制定“3·29”广州起义计划,起义前在香港招募敢死队员50余人,他亲自率领队伍于3月29日凌晨乘早船开赴广州,不料到广州时,先期起义已失败,清政府更加凶残地加紧缉捕革命党人,何天炯只得暂时伏居香港。

  由于长期肩负革命工作,教学繁重,何天瀚积劳成疾,于1911年夏季返乡养病,于当年9月12日病逝,年仅38岁。次日,武昌起义成功,广东光复,胡汉民督粤,电请他出任教育司长,谁知他已病逝。孙中山亲笔题写他的墓碑“何天瀚之墓”。

  武昌起义后,何天炯奔赴汉阳,襄赞黄兴戎幕,奉命赴日本筹款和争取日本朝野人士对中国民主革命的支持。1912年1月,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,委派何天炯为驻日本全权副代表,执行全权代表职务,发挥了外交作用,使中国革命获得日本人民的支持。1913年2月,他随孙中山归国。当年3月下旬,袁世凯派凶手暗杀革命党人,何天炯在嘉兴、湖州发动组织讨伐袁世凯的行动,袁世凯悬赏10万元缉拿何天炯等人,他只好避至南洋群岛。1914年他被委任为中华革命党广东支部长。1915年3月,孙中山委任他为南洋各埠特务委员,在侨胞中大力揭露袁世凯罪行,并募集经资以图再举。9月下旬,何天炯抵达日本东京,10月5日返沪,11月转到香港。1919年“五四”运动爆发,何天炯精神振奋,他与别人联合发表《告日本国民书》,揭露日本政府的侵略政策,呼吁日本人民从根本上改造政治组织,爱和平,重信义。1921年5月5日,孙中山在广州就任非常大总统,复派他为驻日全权代表,后又任命为总统府最高顾问。1922年6月,陈炯明叛变,包围进攻总统府,孙中山处于危险之中,何天炯焦虑万状,曾迂回火网,冒着枪林弹雨步行至沙面,拟以私人关系商请英国领事协助孙中山脱险,后听到孙中山安全登上永丰舰,才放下心来。

  陈炯明叛变后,广东境内陷于兵乱,何天炯原患有心脏病,因愤慨陈氏逆行,病情加深,遂乞假返回原籍休养。在家乡养病一年半期间,他仍不忘国计民生之多艰,把忧国情怀托之于吟咏,写下不少诗词和联语。为了使适龄子弟得以及时就学,在村中创办松园小学,并亲题“明正刚劲”为校训,经常到学校对教职员指点办学和教育之道。他非常同情民众疾苦,当时乡间迭遭兵患,很多老百姓请求到他家里避难,均予收容。

  1924年在乡间,阅报得知国民党内上层领导之间在俄英问题上发生分歧,他应孙中山之命,带病复出广州,周旋于左派廖仲凯、右派胡汉民之间,力图调和党内意见,服从孙中山实现三大政策。1925年初,又以孙中山最高顾问的名义赴日本联络。他在日本听到孙中山于当年3月12日在北京病逝的消息,悲痛万分,立即返国。由于心力交瘁,病入膏肓,于同年7月1日病逝于广州博爱医院,享年49岁。党内外知名人士对他的革命功绩和人品风格高度赞扬。1985年广东省民政厅转奉省委和省政府的指示,批准为“辛亥革命领导人之一的何天炯”修建纪念墓碑,使一代勋烈得予表彰,革命风范,永存后人。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 (何达英口述,刘乐群、范远达搜集整理)

兴宁市客家文化研究会         
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免费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QQ|Archiver|兴宁A8 ( 粤ICP备17110913号 粤公网安备44140202000139号)  

GMT+8, 2025/1/27 07:52

© 兴宁A8

手机绑定 兴宁A8支持手机、电脑、平板一站式访问!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